我们在垂钓过程中,经常会遇到上鱼不好,如:别人上鱼你不上鱼、别人上的多你上的少、刚才上的好,突然不上鱼了等情况。通常,我们就会马上找原因,琢磨问题出在哪儿。在这个时候如果判断不准确,很容易走进思维方式的误区,误导你调这儿换那儿,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钓获。 1.要调整鱼的就饵环境。上鱼不好时,常听到钓友归纳为鱼被钓“猾”了,于是,换位、换饵、换钓组。大家都知道,我们所垂钓的鱼是低等动物,而鱼的行为与人的智商根本无法相比。因为,鱼是没有思维的,只有原始本能和因条件刺激而形成的反应。我们知道,训养宠物或家禽无外乎两种方法,一是给它一个信号,制造一种条件反射,即:它如做出一个特定的反应(动作或发出声音)就会得到它想得到的食物,可简称为“诱”;二是给它一个信号,制造一种条件反射,即:如它做出一个特定的反应(包括吃特定环境的食)就会挨打,受皮肉之苦,简称为“训”。钓鱼与之所不同的是:我们只能想方设法给鱼以一次性的“诱”,二次就可能变成“训”。
所谓“生口鱼”就是求食的本能没有感受到“训”的鱼;而所谓“猾口鱼”应该是求食的过程中已经受到或多次受到“训”的鱼。遇到上鱼不好时(排除因水质和天气原因),不可能是因为鱼被钓“猾”的比咱还“精”了,而是你给鱼制造的就饵环境不好,或者说你给鱼制造了不敢就饵的条件反射。
我们都曾遇到过,钓点里鱼星成片,鱼就是不咬钩(排除小鱼闹窝的可能)。我归纳为:一是多发生在“猾口鱼”多的鱼塘。二是钓组调得过于灵敏。原因可以理解为,鱼对悬而会晃动的钓饵不敢再轻易吸食。遇此情况的应对为调低钓高就证明这一点。因为,“调低钓高”使高低双钩饵全部卧底,而且,不再晃动,排除了鱼所尝试过“训”的那种就饵环境。
鱼的“训”到底是什么?简单说就是你或其他钓友传递给鱼的所有危险信号。包括:声音、饵料的性状、钓组的合成、就饵的泳层等,是那么一种让鱼不敢就饵的环境。对已经形成“猾口”的鱼,想排除它已经受到的“训”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但是,鱼总是要吃东西的,钓点里的鱼星证明它有吃口,想办法改变原有的垂钓方式,重新唤起它求食的本能,再形成新的“诱”,你就会频频上鱼;而你要给鱼的都是前人已经给它制造过的、使它能够产生危险感觉的就饵环境,自然无鱼可钓。
2.要正视差别。一个鱼塘中鱼的自然分布不可能均匀,钓位钓点完全不同,水的深浅,阴阳向背及风的向背也不可能相同。当别人上鱼比自己好时,开始找原因是应该的。但是,你的钓位有鱼无鱼、调几钓几、饵是否对路、钓浮钓底、钓远钓近、钓深钓浅、钓组是否应换等等,那么多的可变因素从何下手? 我们要正视差别,自然的差异是必然的,不可避免。不看到这个差异就盲目调自己的钓组,调换鱼饵是不可取的。这时,判断是否准确,是垂钓高手与普通钓手的真正区别。
3.要精调钓组。我在刚开始钓鱼时,总认为钓组调的能保证找到底就行,鱼不会管你的钓组如何,只要见饵没有不吃的道理。所以,调试钓组都是在家完成的。到钓场后就不再调了,顶多在下钩之前放在水里试一下,记下调目差不多就开钓了。见到别人上鱼好,总认为人家钓位好,饵好,不是换位就是讨教人家的饵是怎么做的,甚至,觉得人家有“秘密武器”。在一次十分偶然的垂钓过程中,使我改变了认识。
几年前,我与一位钓友同去野塘钓鱼(长竿儿短线传统钓),中途他有事将未收的鱼竿放到我这儿,叫我帮他带回家。我顺手将他的竿挂上我的鱼饵,放到我已经打好窝的钓点里,一窝两竿。当时,我钓点里鱼星不断,一条鱼没上,但他的竿放到位后不一会就上鱼,再放下还是他的竿上鱼。连上几条后,我想看看我的竿是否能上鱼,就将两竿相互换位,结果,仍是他的竿上鱼。再换回,总是无法改变他的竿上鱼的现实。
什么原因呢?同样的诱饵,同样的钓饵,同样的钓点,同样的时间,同样的天气,同样的水质,可以说排除了除钓组以外的一切可能性。晚上,在钓友没取竿之前,我在家的鱼缸中,将他的钓组与我的钓组试验对比,再经询问这位钓友,找到了原因。调标时他是挂饵调一目的。同时,还要保证:钩饵在水中触底,并且,钩尖朝上(实际也是悬坠,单钩饵轻触底)。我是空钩调平水,钓一目或两目,并且,我的示标直径比他的示标直径粗,再加上野塘的淤泥腐草,不上鱼是必然。在此后的垂钓鲫鱼中我基本按这个钓友的方式调钓,而且,所用浮标的标体直径尽可能的细,多年来,上鱼效果非常明显。
在“台钓”或称“悬坠钓”等风行的今天,虽然,钓组的部件已经精致精细到极点,但是,饵的大小与比重、钓点的水温与水的比重、钓线的长短与线的比重、示标的空心实心和材质的比重等等,都会对钓组平衡构成较大的影响,再加上鱼情的不同和变化,要实现钓的“快”、“多”、命中率高,到实际钓点后,按照不同的鱼情,再精调钓组就尤其重要
|